鱼乐达人脚本2024

  您的位置: 首 页   >   师资团队   >   永远的怀念   >   正文

鱼乐达人脚本2024:



▲何华辉先生


    何华辉(1925.11.07-1996.1.17),湖南益阳人。我国杰出的宪法学家与政治学家。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51年毕业,同年被选派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法研究生班,主要从事宪法学研究。1953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大学法律系从事宪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4年宪法颁布后,其与人合著的《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较早系统阐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专门著述之一。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得到平反并恢复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曾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等职。在数十年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共发表论文、译文60余篇,主编、参编或独著、合著的教材、著作共13部,是新中国宪法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风骨傲然的宪法学大师何华辉

秦前红


01

?历尽磨难,追求真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湖南一地,人才辈出,法学领域更是颇多潇湘风流人物。作为中国宪法学的泰山北斗,何华辉先生也是湘籍法学家群体中的一员大将。1925年11月7日,何华辉出生于湖南益阳的一个小作坊主家庭,他自幼聪慧过人,是当地闻名的早慧才子。1946年,何华辉从湖南省省立第一中学毕业,高分考入当时青年才俊最为倾心的北京大学,就读于法律系攻读法科专业。彼时北大校长胡适先生正雄心勃勃致力于北大全面复兴,欲“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在全国范围内不遗余力地为北大延揽人才,这对于求学阶段的何华辉而言可谓是恰逢其会。其兴趣点不仅仅局限于法科一隅,而是旁及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门类,为其日后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1年,何华辉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以优异成绩被选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研究生班,从事宪法学专业的专门学习与研究,其乃我国最早自主培养的法科研究生之一。1953年,完成研究生班学业的何华辉被分配到武汉大学法律系任教,自此与珞珈山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武汉大学,何华辉年不到28岁,主要负责讲授国家法、苏联国家法、人民民主国家法和资本主义国家法等课程。作为青年教师,虽然教学工作经验尚有不足,但何华辉为学生授课生动活泼,加之对学生高度负责,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感。同时,自身学术基础本就扎实的何华辉更是勤勉上进,很快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得到了时任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先生的赏识,承担起校长法律秘书的重要工作。1954年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后,在李达先生的主持下,何华辉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话》一书的写作,其后又与人合作撰写了《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书,该书系统阐述了作为国家根本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问题,这些研究对新中国宪法学的创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7年,何华辉被错误地打成“右派”。曾经有人试图劝说何华辉,以“揭发”某位前辈学人来换取不被戴上“右派”帽子。出于对前辈学人的敬重,更出于对自身底线原则的坚守,何华辉拒绝出卖师长。这位年仅32岁的青年教师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教研舞台,黯然接受下放劳动的命运。


▲1982年韩德培先生、马克昌先生、何华辉先生(右一)参观武汉市司法局的监狱改造农场


    何华辉最初被下放到八里湖农场劳改。1961年“反右”形势有所和缓,他虽未摘帽,但得以回哲学系接受监管。1970年,又以“右派分子”身份被发配到武汉大学的湖北沙洋分校。尽管名为“分校”,但其实质还是沙洋劳改农。谏逞蟮慕昙,这位科班出身的青年法学学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喂猪和填饱自己的肚子。

    如果说离开武汉大学只是让何华辉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需承受身体上的巨大折磨,那么妻子携带一双子女的不告而别则更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无限痛苦。妻离子散,众叛亲离,在那段人生最黑暗的岁月里,何华辉甚至曾经有过一死了之的灰暗念头。也正是在层层块垒难消的抑郁中,何华辉烟不离手,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这也为其年老之后的羸弱多病埋下祸根。

    1976年,全国政治气候转暖,何华辉从沙洋劳改农场回到了武大哲学系资料室接受监督劳动,距离重回自己魂牵梦绕的讲台终于只差一步之遥。197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启动拨乱反正的伟大工程,何华辉与全国五十余万“右派”一样得以摘帽而重获正常的人生。从1957年被陷入“右派”的噩梦人生到1979年得到平反并恢复工作,昔日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已是年华老去、两鬓斑白。不经历乱世坎坷,不能明白盛世人权的可贵。20余年坎坷如一梦,赋到沧桑句便工,身躯残破却更要因此仗义执言,或许正是那一代法学学人的宿命。

    1979年,尽管何华辉已经54岁,但是他重整书囊,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武汉大学法律系的重建与恢复工作之中。1980年,法律系恢复招收本科生,何华辉为本科生主讲“宪法学”等课程。由于历史原因,何华辉在1980年时职称还只是助教,但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他晋升为讲师,同年晋升为副教授,1982年晋升为教授,一跃成为同辈的佼佼者。

    1982年何华辉招收硕士研究生之后,又为研究生开设了“比较宪法学”“外国宪法学”“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韶华易逝,何华辉只能用更为勤奋的治学来弥补在牛棚猪圈间蹉跎的时光。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著述连续问世,硕果累累大观。在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授课之余,何华辉笔耕不缀,先后发表50余篇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独著或与人合著学术著作14部,诸多观点对于中国宪法学学科发展乃至于中国民主法制社会建设都起到了深远影响。也正是基于何华辉在宪法学界的影响力,1984年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成立时,何华辉即被推举为学会首届副理事长,1989年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将他选入《世界名人传》,1991年何华辉作为宪法学家被载入《中国法学家词典》和《中国当代名人传》,1993年武汉大学100周年校庆时,何华辉位列59名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